为深入推进沈阳化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,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,加强教师间课程思政建设交流,4月24日,由教务处主办、理学院承办的本学期第二期课程思政午间工作坊在致本楼D座425会议室举行,活动主题为“深化育人,润物无声,理工科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与创新”。教务处副处长任保轶、理学院党委书记徐平、院长李文泽等出席活动。活动由理学院副院长吴会咏主持,苏牧羊、鲜于正楠、赵雨超和张宁四位教师先后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分享。
苏牧羊报告主题为“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中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”,介绍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部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以及当前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课程教学的案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,总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,提出课程点与思政点有机衔接的四种方式,即“分解”“联想”“演绎”和“类比”,通过在分析问题中融入、在相关讲述中融入、在推理总结中融入等方式,实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。
鲜于正楠报告主题为“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》课程思政元素设计”,介绍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育人要素、探索思政的路径方法。报告从立场、方向、未来尝试三个方面分享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。在立场上,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和研究;在方向上,要致力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解释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》的思政元素;在未来的尝试中,要探索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,汲取中国传统智慧,形成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“中国学派”。
赵雨超报告主题为“范特霍夫方程中的思政元素”,介绍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“轻松”的态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,把“立德树人”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落脚点,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知识教学目标一致,结合专业特点,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分类推进。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,需要教师秉持对教育的热爱,持续关注学生成长,只有做到这些,对学生的培养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。
张宁报告主题为“《高等数学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”,介绍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在内容组织、教学方法中主动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,达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。在内容组织上,课程要紧扣时代、回归实践、原理先导、史论结合。在教学方法上,课程创建了融合性、互动式、开放式和实践性课堂,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。
本期课程思政午间工作坊,与会老师围绕如何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、如何完善教学组织与课程内容安排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,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,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