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4日,《辽宁日报》T09版“逐梦·启航2024直通高招”板块对我校进行了宣传报道。
沈阳化工大学
立足化工特色 培育业界英才
学校简介
沈阳化工大学于1952年建校,时名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;1958年组建沈阳化工学院,升格为本科办学;2010年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。
经过七十余载的建设与发展,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、以化工为特色,涵盖工、理、管、经、文、法、医七大学科门类的高等学府。学校拥有本、硕、博完整的教学体系,是辽宁省“双一流”重点建设高校、国家“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”重点建设高校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,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、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、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等,是国家级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”入选高校。
师资力量雄厚
学校大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,实施“腾飞学者”推进计划,会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,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。注重师资培育,全职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高端学科带头人作为本校的“腾飞学者”。同时,柔性引进“两院”院士等近20位高端领军人才作为“振兴学者”。
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28人,其中,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,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9人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、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3人、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1个,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师团队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5个。
学科多点布局
近年来,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,实施学科领校战略,已初步构建起以辽宁省“双一流”学科为引领,以省重点学科为骨干,以新兴交叉学科为亮点,以资源化工与材料为特色的学科体系与布局。
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,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、硕士点14个、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。化学、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%,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。
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研究机构共建科教融合学院,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化工和能源“菁英班”。“菱镁产业学院”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,定向培育菱镁产业行业工程创新人才。
专业体系完备
学校发挥传统学科专业育人优势,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,着力构建起适应国家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,规模稳定、结构优化、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。
目前,学校有37个招生专业,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,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,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15个。近5年,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、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,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、省级一流课程179门。
教学资源丰富
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大力落实“三全育人”“五育并举”,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践行“四个回归”,创建“113”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,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,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。
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,设有多功能智慧教室、实验室、实践中心、图书馆和分析测试中心,为学生学习、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。
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,省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34个、智库2个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、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,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4个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。
科研成果突出
学校创建“三定向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,在全国推广。近5年,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项、国家级学会科技奖一等奖5项,省级科技奖9项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;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、社科基金2项,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;授权专利293项,省内转化科技成果321项,单项最高许可7060万元。学校与朝阳市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,在海城市转化年40万吨菱镁矿闪速轻烧成套技术,推动辽宁菱镁产业的关键技术迭代和变革性提升。
校友人才辈出
70余年来,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。在辽宁省化工及相关大中型企业、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,40%以上的是化大校友。化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解决了很多“卡脖子”的问题,他们中有“三剂”报国先天下、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,有“剂燃强国伟业”、参研参试探月工程的韩国库,有“特质生命之管”国产宇航服特质胶管研发专家董桂芬,有“首创压缩破垄断”、让乙烯工业跳动一颗“中国心”的姜妍,他们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化工行业的生力军,成为母校的一张张亮丽名片。
文化活动丰富
秉承“化工报国”精神,打造以“德能化大”为核心的“一体两翼”文化育人体系,持续开展研究生学术文化节、大学生艺术文化节、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。
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化建设活动,培育特色文化品牌,彰显文化育人成果。获评辽宁省先进党组织、全省高校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、全国石油和化工系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、文化建设先进单位、全国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。
育人环境优质
校园整洁幽雅,建有“德专情行创”五大团组文化景观,融学术、园林、艺术于一体。运动设施齐全,篮球馆、羽毛球馆、网球馆、乒乓球馆、桌球馆、健身中心一应俱全,灯光体育场、篮球场、网球场全天开放,为师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。
学校入选教育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,获评2021年度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、辽宁省文明校园、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、辽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、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。
就业需求巨大
学校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策部署,锚定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目标定位,聚焦高质量发展,启动校地合作、校校合作、校企合作、校友合作、家校合作的校地融合发展模式,开展招生宣传、人才对接、科技合作、校友联动、校地协同等融合联动服务,拓宽学生就业渠道。招生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工科专业为主,各个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旺盛,专业供需比最低为1:10,最高达到1:50,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,连续获得辽宁省就业工作一等奖。